重慶長安兩江工廠焊接車間,車架正在接受視覺檢測機器人的檢測。(攝于七月七日,本報資料圖片)記者 張錦輝 攝\視覺重慶
最近,重慶三大自主品牌乘用車企業發布了今年1—11月的汽車銷量數據,最為亮眼的是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同比增幅——
長安汽車增長140.51%,賽力斯增長235.54%,力帆增長2160.94%,均遠超全國平均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重慶新能源汽車不僅賣得好,在汽車產量中的占比也快速提高,全市新能源汽車的產量比重,已由2017年的1%,提升到目前的15%;智能網聯汽車的產量比重,也由2017年的4%,提升到15%。
亮眼的產銷數據背后,是重慶正以新技術為引領,加速布局世界級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
加速布局
重慶“大動作”接二連三
加速布局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集群,重慶最近可謂“大動作”接二連三——
12月11日,西部(重慶)科學城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及智慧交通科技創新基地項目開工。該項目將打造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相關技術研究及標準制定等一體化綜合創新服務平臺,支撐重慶打造世界級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
最近,永川區成為全國首個實現智能網聯汽車商業示范運營及全車無人商業化示范運營的城市,當地正在加速建設西部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城。
兩江新區出臺打造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龍頭引領行動計劃,預計2025年當地智能網聯新能源整車產量將突破100萬輛,產業規模突破3000億元。
南川區引進多家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零部件配套企業,著手打造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特色產業園區、示范配套基地,預計3年內產值將突破100億元。
“重慶建設世界級產業集群的‘拼圖’正在不斷完善。”市經信委相關人士表示,目前本地已形成以長安系為龍頭、十多家整車企業為骨干、上千家配套企業為支撐的“1+10+1000”優勢產業集群,規模以上零部件企業近千家,本地配套率達70%。立足自身優勢,重慶正腳踏實地、真抓實干迎接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時代到來。
“多線出擊”
迎戰汽車產業“技術革命”
當下,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新技術、新應用和新思路層出不窮,重慶汽車行業當如何抉擇?
11月30日,長安汽車發布了以“原力”為名的最新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技術方案。當日,長安汽車在A股市場單日漲幅達到9.98%。有券商分析認為,市場看好“原力”,是因為該方案并不是單一技術,而是涵蓋了智能增程、高效電驅等多項領先科技的集合。
實際上,除了上述技術領域,長安汽車連氫燃料技術路線也沒有放過。該公司近期推出的拳頭車型——長安深藍SL03就有氫電款。
將視線拉到重慶全域,可以發現在多個領域、多個方向的汽車未來技術路線上,重慶汽車行業均有重磅參與者。
以賽力斯為例,該公司主打增程和純電雙重技術路徑,依托技術優勢對產品進行了全面優化,不到一年時間便實現新品月銷過萬。
力帆科技則主打換電路線,自去年重啟汽車業務以來,業績不斷向好。
即使在商用車領域,重慶的上汽紅巖、慶鈴等主要整車企業也是純電、換電、氫燃料“一個不落”。
重慶汽車行業采取的“多線出擊”策略,是否會造成用力分散的問題?
“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不是‘非此即彼’。”市場觀察人士曲云超表示,2020年國家發布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提出,要以純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含增程式)汽車、燃料電池汽車為“三縱”,布局整車技術創新鏈,以動力電池與管理系統、驅動電機與電力電子、網聯化與智能化技術為“三橫”,構建關鍵零部件技術供給體系。“三縱三橫”體現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各技術路線間的交叉輔應關系,而重慶依托自身雄厚的產業基礎,也能夠實現對“三縱三橫”的深度覆蓋。
有的放矢
提供多維度政策環境支撐
新技術引領推動產業集群發展,離不開高效、有針對性的政策環境支撐。近期,重慶在這方面大動作同樣不少。
12月8日,全國首個新能源汽車檢測站在渝投用,該站能為重慶乃至全國新能源汽車安全技術檢驗提供標準參考。
此前不久,首票以“鐵路運輸”方式申報的“重慶造”新能源汽車,在重慶海關所屬渝州海關監管下完成報關放行、裝載啟運,中歐班列(渝新歐)首次將“重慶造”新能源汽車運輸出口。通過這種方式出口汽車,對比傳統海運,每臺可以節約8%—20%的綜合成本。
上述案例表明,重慶正為打造世界級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提供多維度政策環境支撐。
市發展改革委日前印發相關方案,提出要針對新能源汽車全面落實購置稅減免、免限行、路權等支持政策,并推動開展新能源汽車換電模式應用試點工作,有序開展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明確到2025年,重慶新能源汽車新車銷售量要達到汽車新車銷售總量的2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