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前三屆進博會相比,今年的技術裝備展區,發生了一個細微的變動。
該展區節能環保專區更名為“能源低碳及環保技術專區”,并將主題定為“低碳發展,綠色復蘇”。
“對中國各產業而言,低碳和數字化兩大轉型是挑戰更是機會。”施耐德電氣高級副總裁、工業自動化業務中國區負責人龐邢健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事實上,隨著“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推進,低碳以及零碳發展已經成為全球的共識。這其中,包括氫能等在內的綠色能源,當仁不讓地受到追捧。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進博會現場注意到,本屆展會上,圍繞氫能源的展示已經不單單只是終端應用場景的獨享,整個產業鏈各環節都有相應企業參展。
“目前,中國正迎來氫能發展重要機遇期,氫能相關技術裝備加快發展,技術不斷突破。”TüV南德大中華區工業服務總監Simon Lemin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巨頭掀起進博“氫”風
“中國市場氫能方面的潛力非常大,國內已經有36個省、市針對氫能的普及和推動推出政策。我們一定要及時響應號召,對中國氫能市場的發展充滿信心。”
雖然是首次參加進博會,合斯康新能源中國及東南亞地區首席執行官李伍茲11月7日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我能觀察到的是,除了貿易之門進一步開放外,關于‘雙碳’目標、節能減排在本屆進博會上得到充分演繹,這對于我們這樣的外資新能源企業而言,是非常積極的信號。”
氫能產業鏈包括制氫、儲氫、運氫、加氫以及終端應用等核心環節。這其中,由于氫氣主要以高壓氣態、低溫業態等方式進行存儲、運輸,其危化品的屬性,使得儲運成為“卡脖子”環節。
作為儲氫環節的頭部企業,合斯康新能源在本屆進博會上展示的是最新一代高壓氣態儲氫容器——IV型儲氫瓶,具有質量更輕、循環壽命更長、全生命周期成本更低等特點。截至目前,該公司已有超過60萬IV型儲氫瓶投入全球市場運行。
氫能潮涌的中國市場,使得包括合斯康新能源等在內的外資企業,加快氫能相關技術、產品在國內的落地。
“我們在南京建立了一個研發中心,從事貴金屬新材料及氫燃料電池等領域研究。”賀利氏大中華區總裁艾周平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在本屆進博會上,這家來自德國的科技企業重點展示在集成電路領域的關鍵材料和技術,此外還覆蓋貴金屬循環利用、光伏導電漿料等。
談及低碳、可持續發展,艾周平滔滔不絕。他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賀利氏向氫燃料電池領域的延伸并非偶然,“我們在貴金屬領域的積累,尤其是鉑族催化劑,恰好是燃料電池的重要一環,這有助于我們水制氫業務的深入開展。”
實際上,制氫是不少企業涉足氫能領域優先選擇的環節。
當前,制氫方式主要有四種:化石燃料制氫、工業副產物制氫、電解水制氫、生物質制氫及其他。而為了區分制氫途徑的清潔度(碳排放量),上述四種方式又可以歸類為“綠氫”——可再生能源制氫和電解水制氫;“灰氫”——以化石能源為原料,通過甲烷蒸氣重整或自熱重整等方法制造的氫氣;“藍氫”——雖然用天然氣等化石燃料制取,但同時使用碳捕集和碳封存(CCUS)。
在西門子展臺,該公司展示了與國內公司共同推動氫能產業發展的案例。今年6月份,西門子與協鑫集團簽署戰略合作,推進“藍綠同行”的綠色氣體業務。“我們跟西門子的合作重點是兩塊,一個方向是零碳化,另一個方向是智能化。”11月6日,氫能事業部執行總裁、協鑫新能源副總裁周振聲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在綠氫方面,該公司已經啟動相關項目,在洽談和進入規劃設計的規模已超百兆瓦。
同樣加快中國氫能業務布局的還有霍尼韋爾。今年7月份,該公司與寶武集團旗下氫氣氣體公司達成合作,將為其提供一套高純氫產量為6000標準立方米/小時的制氫站。
本屆進博會上,霍尼韋爾展出了30余項產品和解決方案,這其中包括該公司在氫能、儲能、生物燃料,碳捕獲、使用和儲存 (CCUS)等方面的低碳技術。霍尼韋爾特性材料和技術集團副總裁兼亞太區總經理劉茂樹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氫能對于“碳中和”而言,是一個重要的解決方案。“未來,中國完全脫離煤炭需要一定的時間。在此期間,如果我們能解決好二氧化碳的分層問題,使得‘灰氫’變成‘藍氫’,并利用于諸多使用場景,待到‘綠氫’成本大幅下降代替‘藍氫’,實現逐步過渡。”
產業成熟亦需攜手推進
被稱作“二十一世紀終極能源”的氫能,正在成為巨頭們的“寵兒”。
11月7日,在工業氣體供應商空氣產品公司的展臺上,國內快遞龍頭企業中通快遞與空氣產品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快遞業的運營場景中推廣新能源物流車輛的應用,并基于中通轉運中心布局和空氣產品公司加氫站點布局,聯合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共同打造低碳綠色物流示范運營場景。
在快遞運輸環節,是柴油車應用的主要場景之一。針對此次合作,中通快遞副總裁金任群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現在我們主要還是在氫燃料的加注這個環節如何進行全國性規劃布局,做一個深入的探討。我們需要連接氫能產業鏈的上下游,形成整個產業鏈、生態鏈的集合,未來會看到更多的相關方加入。”
在本屆進博會上,如中通快遞和空氣產品公司這樣在氫能領域達成的合作并不少見。氫能熱潮背后,一些傳統能源設備公司正在緊握這個轉型的抓手。
全球范圍內的能源轉型大勢所趨,作為跨國油氣行業全產業鏈設備及服務巨頭貝克休斯,亦在本屆進博會上展示了氫能領域的相關技術。
“如何去使用氫能,是我們將來要重點去發力的方向。”貝克休斯旗下北京安珂羅工程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紅榜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介紹,貝克休斯目前可以實現從上游補給、中間管道運輸、加壓,到下游分層。據悉,早在1962年,該公司建造了第一臺氫氣壓縮機。目前,該公司正在與合作方一起探索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與燃氫燃機集成技術的開發。
巨頭們的合作表明,推動氫能產業鏈走向成熟,是一個需要相互協同共進的過程。不可否認的是,目前氫能源距離大規模商用化還需要很長一段路要走。
中國氫能源及燃料電池產業創新戰略聯盟預計,到2025年,我國氫能產業產值將達到1萬億元;到2050年,氫氣需求量將接近6000萬噸,氫能在我國終端能源體系中占比超過10%,產業鏈年產值達到12萬億元。但作為新興產業,氫能還面臨標準體系不成熟、產業鏈和配套設施不完善等問題,技術、成本、安全等問題,都在制約著氫能產業鏈的發展。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在本屆進博會上,安捷倫展示了今年新推出的PDHID-GC應用方案,這套解決方案可以將氫氣中敏感雜質的濃度控制在ppb水平,因此被業界認為完善了氫能源分析的最后一環。安捷倫全球副總裁、大中華區業務總經理陳亮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隨著“雙碳”目標的推進,國內對于高純氫、超高純氫雜質檢測的需求愈發旺盛,該公司也正在與客戶一起攻關包括氫能源、鋰電、光伏多晶硅等各種清潔能源實用化的問題。
“近年來氫能安全問題并未被準確地反映在社會關注的問題上。而激發人們對氫能產品的信任,讓公眾了解他們所購買的氫能產品是安全、可靠、可持續性的,正是我們需要努力的方向。”TüV南德大中華區工業服務總監Simon Lemin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介紹,在中國,該公司目前一是聚焦拓展現有的氫能相關測試產品組合,通過整合實驗室網絡提供更多氫能服務;二是與行業協會及一些政府組織合作,全面制定標準,以安全、可持續的方式促進氫能行業的發展。
(作者:曹恩惠 編輯:李清宇)